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是作品中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摄影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巧妙地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同时,也是把形象结合起来并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
每一个摄影题材,不论是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蕴含着视觉之美。当我们在取景窗前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时,例如人、树、房、花等,应把它们看做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等的结合体。构图既是在构思阶段把所要拍摄的人物或者是景物典型化了以强调和突出的手段,舍弃那些表面的、次要的元素,恰当安排主次的关系,从而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完善、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图片的表达,完美展现发现美,这就是构图的目的。
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个复杂的思想和视觉艺术的统一体。
我一直以为摄影师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应该是不一样的,或者可以说应该以一种更细致入微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目之所及的一切,其实归根结底都很简单,以「点」成「线」,以「线」构「面」,以「面」建「体」,再辅以光影,色彩,加上一些灵魂,就成了我们眼中的世界。
然而,有多少摄影师会从元素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呢?
如果你在取景器中看到的只是传统的构图法则,像是引导线、自然框架等,它们之间会有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鼓励你将这个世界分解成元素,或者是形状,或者是线条,或者是它们的集合。当你真的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图像将会被有序的组织起来。
当我们在构图的时候,总是会希望移除一些不希望出现在场景中的内容,希望将这些影响整体内容的元素移除出这个场景。
尝试一下忘记你对这个世界原有的理解,在你眼前的并不是一座桥,一条路,而是一个个由线条构成的形状,让细节成为细节,让一切元素都在影像中呈现更迷人的美丽,也会使你的画面更加有趣,会让你更加得心应手的去组织眼前的一切。
在我们的主观思维里面,我们都会热爱秩序和结构,一切有秩序的内容看起来都会让你心旷神怡,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整理控的出现了,他们可能会花很久的时间来摆正一个东西放置的位置,只为了看着舒服。
摄影作为一种造型的艺术,归根揭底就是通过有序地安排画面的视觉元素,营造视觉上的冲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拍摄主体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通过构图去展现被摄主体完美的形状,更是要求怎样让画面的影调、形状、点线面之间达到形式上的契合,产生艺术的美感。
当然,在崇尚极简主义的今天,一幅画面里出现了太多的结构同样也会让人心烦,而找不到重点。作为摄影师要注意,在一幅画面里面,尽量做减法,剔除不必要的内容,最终留下来的内容都是要为主体服务的(虽然在现实实际拍摄中很困难,但是在构图前期要尽量做到避开干扰)。而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意境,无外乎就是烘托主体的氛围,增加主体的感觉,以及衬托主体的颜色。
我首先会跳过「点」这个元素直接来说「线」,单纯的「点」在摄影作品中出现的不多,大部分是「以体的形式」代替「点」来出现,而「体」又是元素的高级形式。因此,在影像的元素组成中,「线条」就成了最初级的内容形式。
「线条」无处不在,它隐藏在我们视线的每一个角落,由它发散创造出一个个「面」,一个个「体」,一个个有趣的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建筑物的形状,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道分界,可以是一条马路,一排栏杆。
总体来说,「线条」在构图中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导线(包括引导画面的纵深的空间感),二是确定图片秩序(分隔画面)。
树丛顶部形成的天然边「线」将画面分隔成前景和背景两部分
整张作品是由重复的框架组成的构图,且利用框架由近及远越来越小,营造长廊的纵深感。整张作品也可以看做是由几条倾斜的线条构成的,把我们的视线引向走廊的终点。可见一幅作品中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元素的集合。
「面」由「线」构成,却又经常在面中看不到「线」,这是因为「线条」已经隐藏,成为了「面」的框架。在照片中,「面」通常都是以前景或背景而存在,就像上面那张照片中,线条分隔出的两个部分就是两个「面」。不同的平面在照片中可以指向不同的情绪和意义,同时也能交代出主体所处的环境信息。但是如果一幅作品中线或面的元素一定要简洁明了,如果太过繁琐复杂,会扰乱观看者的思维,分散观看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主体在照片中的地位。
水天交接处的「线」将画面分隔成两个「面」
地面、墙面成为画面的基础元素
最后说到「体」,单纯的「体」其实在照片中主要还是以「点」的形式存在,不同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点」,这里的「点」主要是主体,作为重要元素的存在,往往会是画面中视觉的中心,所有引导「线」的目的都是要指向这个「体」,所有「面」的铺设都是要为这个「体」而服务的。
在这里,这个「体」可大可小,当然如果真的小到只有一个「点」,那么就不具备作为主体的意义了。有的时候,主体并不一定只有一个,要看构图的具体要求以及照片的内容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