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 | 镜头执着 时光深沉

2021
03/16
阅读量
81

 

 

这是一位摄影家用他的镜头记录下的时代影像。

 

岁月的年轮一道道碾过,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穿行在时代的车水马龙中,人们坦然接受了生活的模样。

 

生活其实每一天都在变化,那些热爱细节、懂得观察的人,才会在某一天得到它慷慨的回赠,比如王群和他记录下的影像,历久弥新,留给我们无穷回味。

 

以下为王群先生授权刊发的影像作品。

 
时之尚
 
《闹新春》
图片
1992年,闹正月】正月里的广西路上,正在举行“闹新春”民间文化活动,人们扭起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浓郁的民俗文化活动将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糖球会》图片
1988年,海云庵糖球会】农历正月十六,四方海云庵糖球会人头攒动,对于青岛人来说,海云庵糖球会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节庆盛会。1990年,四方区政府举办了首届糖球会,会期3天。2005年,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
 

《选美比赛》

图片

1992年,选美】青岛首次选美比赛于1992年在贮水山公园康乐城举行。当时,社会风气还相对保守,为规避“选美”风险的敏感词,举办方选择使用“礼宾小姐”这个名称。比赛设置了泳装展示、休闲装展示、晚装展示和旗袍展示等环节。评价标准包括学历、特长、长相和才艺展示。第一名王立新被冠以“青岛小姐”称号。青岛电视台对决赛进行了转播,创下了青岛历史的最高收视率。进入大赛决赛前60名的礼宾小姐同时受聘参加第二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和’92中国青岛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的礼宾活动,在青岛的对外交流中第一次打出了“青岛美女”的亮丽招牌。
 
《时尚女孩》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市市南区广西路街头。照片上这位女孩的着装显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己摈弃了着装的传统和统一,开始走向个性化,也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打扑克》

图片

1988年,打“够级”】与朋友一起玩扑克牌。八十年代,工作之余,我们同事之间喜欢打“够级”。输2分戴纸耳环,串“三胡”输6分就穿上用报纸抠洞的衣服。“打够级”风靡神州大地,公园里、广场上、马路边……到处可以看到打“够级”的场子。如今青岛电视四台的“够级”比赛栏目,已经成为青岛的娱乐品牌。
 
《热闹石阶》

图片

1991年,石台阶】从沧口路通往市场三路之间,有一条五、六十米长,用花岗石筑成的大台阶,市民称其为“大楼梯”。在台阶上,长年聚集着一些占地的卦摊,他们在此为人算命、测字、看手相谋生。虽被取缔多次,仍顽强地存在。青岛有石头台阶路一百余条,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和人文历史,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城市台阶文化。 
 
《发功》

图片

1984年,“气功大师”】青岛市的一处公园里,气功大师正在给一位市民隔空“发功”,为其治病。当年,气功风靡全国,可谓全民“皆功”,市区内随处可见练功的场面,人们对气功迷恋达到疯狂痴迷的程度,巅峰时国内几千万人练此气功。
 
《公用电话》

图片 

1992年,公用电话】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公共电话旁,一位青年人正在打电话,他身后还有人在等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讯设施落后,住宅电话还不普及,于是街头出现了“公用电话”,遍布城市的街头巷尾,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买挂历》 

图片

1993年,买挂历】农历鸡年春节前,市民骑车到市北区堂邑路邮局选购新年挂历。邮局门口两侧的墻上、地下摆放着几十种挂历。从世界风光到名家书画,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当属美女挂历,“大美女”成了人们的抢手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挂历成为一个家庭春节的“时尚”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挂上新挂历迎新年。尤其是美女挂历成为一个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
 
  

食之味

 
《热闹鱼市》 

图片

1992年,小港码头】清晨的一天,青岛小港渔码头,船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来自周边沿海地区的上百艘渔船,满载着新鲜海产品在此靠泊和缷货,每天能有30余吨鱼、虾等海货,从这里进入市区各大农贸市场,丰盈了市民们的餐桌。如今随着小港湾的改造,这里的一切已成为记忆。 
 
《大白菜》

图片

1986年,冬储大白菜】冬季,青岛市民在街头购买大白菜的热闹场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冬储大白菜对城市里的每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在国营菜店供应大白菜的日子里,市民们全家总动员,忙着用自行车、童车、钢铃车、地排车……往家运大白菜。居民狭小的楼梯道里垛满的大白菜与蜂窝煤,是冬季一景。
 
《国营饭店》 

图片

1987年,国营饭店】青岛市南区中山路上的这家国营饭店,一进店门,“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牌匾映入眼睑,格外醒目。旁边的墙上贴有服务提示牌:店内设公平秤、针线包、算盘、扎口绳等便民服务项目,一应俱全。国营饭店大部分是由上个世纪“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而来。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一般是不允许私人开饭店。那个年代,在饭店吃饭,不仅付款还要付粮票。
 

居不易

 
《买冰箱》
图片1988年,买冰箱】在市南区中山路青岛第一百货商店门前,市民用三轮车拉着刚购买的电冰箱往家搬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收入水平不高,家用电器在普通百姓家庭属于“奢侈品”,当时,市民买冰箱、彩电等家电,还需找熟人托关系、凭票才能购买。
 
  
《换房大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9年,换房大集】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公园,是青岛市较早形成的一处民间自由换房交易场所。每逢星期天,前来交流换房的人络绎不绝。公园里的树上、地下……铺天盖地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房源信息。

  
《眼镜摊》

图片

1985年,卖眼镜的女人】青岛市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中午时分,一位卖眼镜的女摊主,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等待顾客。摊位的自制货架上摆放着各色眼镜。当时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凭借着货物品种齐全、款式新颖、价格优惠、引领流行等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年代,成为引领岛城潮流的商品市场。
 

行匆匆

 
 大转盘

图片

1985年,大转盘】“延安路大转盘”,是青岛的一个地标。延安路原名天门路,大转盘所处位置曾是天门路大集,赶集的日子是星期日,俗称礼拜集;集市又以市民旧货为主要货物,所以又叫破烂市。虽叫破烂市,但不乏好东西。由于集市繁华,这地方便自然成了幅凑形状,以集市为中心的道路伸向四面八方。后来集市取消,延安路拓宽,这个地方便成了交通抒纽。规划设计人员便把此处建造成了以大花坛为中心的“大转盘”,合理地分流驰向各个方向的车辆。 
 
《中山路》

图片

1994年,中山路】车水马龙的中山路。中山路,始建于1897年,是一条百年商业老街。全长1500米,商号林立,顾客接踵,曾经是青岛市的一张靓丽名片。老青岛人称之为“街里”,其城市的中心地位可见一斑。
 
《老道口》

图片

1992年老道口】青岛市市北区上海路与莱州路的交叉口是一个铁道口。莱州路与铁路平行;上海路穿过莱州路和铁路。铁路设有道闸。每当火车经过时,铁路值班人员就会放下道闸,禁止人员和车辆通行。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火车由远而近然后呼啸而过的情景。这个道口,是进出青岛客运站的列车必经之地,也是市内连接青岛港务局码头的一条要道,人流车流如梭,交通十分繁忙。

 
《小公共》

图片

1984年,小公共】青岛市太平路,两位“小公共”司乘人员,在拼命吆喝着“拉客”去崂山旅游。80年代初,青岛出现了个体经营“小公共”车,它们即跑公交,又跑崂山旅游。“小公共”线路固定,站点不固定,人们招手即停,抢客拉客是常事,成为当时城市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
 
《自行车队》

图片

1988年,自行车大军】青岛市市北区辽宁路,骑自行车上班的大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出行都是靠骑自行车。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天早晚上下班的时候,自行车大军人流如潮。“永久”、“凤凰”、“飞鸽”、大“金鹿”等各种品牌的自行车铃声清脆、悦耳动听。自行车承载的是满满的故事与一座城市美好的回忆。
 

人温暖

 
 《扫车站》

图片

1989年,少先队员】青岛火车站,青岛莘县路小学的100多名少先队员们,正在清扫站前广场卫生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具有百年历史的青岛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由德国人设计修建,是目前国内靠海最近的一座火车站,直线距离约700米左右。2008年奥运会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修建。

  

《理发》

图片

199135日,学雷锋日】这是三十年前驻青某部队官兵与青岛市的部分团员青年一起在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公园(老舍公园)开展学雷锋活动,热心地为市民们理发。
  
《修自行车》

图片

19913 5日,学雷锋日】青岛自行车公司大飞轮厂青年义务修车队,部分团员青年走上街头,为市民免费修理自行车。 
 

摄影家介绍

 

 

 

图片
王群,青岛日报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荣获山东省功勋摄影家荣誉称号。
 
从事摄影四十年,参加全国新闻摄影、艺术摄影作品展览入选作品一百六十余件;47幅摄影作品分别荣获金、银、铜奖。
 
以下是部分获奖作品名录:
《从“纺嫂”到“空嫂”》获全国地市新闻摄影金奖: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
《啤酒城里的女外宾》入选中国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优秀奖。
《古风》参加中国首届黑白摄影艺术展览。
《不甘寂寞》获山东省新闻摄影展唯一金奖。
《光阴》系列作品参加山东省“”——改革开放40年、40人山东摄影家作品展览。
《往事并不如烟》二十幅系列摄影作品,获青岛市首届“金快门”摄影“十佳”第一名。

 

摄影/文字/王群
编辑/杨雪梅
运营/合生花美学公社